最近,理想汽车第一产品线总裁汤靖在社交平台上的一则回应,引发了不少圈内圈外的讨论——核心点很简单,理想L7用了华为的电机,但理想官方强调:不是因为自研技术不行,而是“综合价格、质量、供应安全等维度”的选择。
听起来四平八稳,但作为长期关注新能源行业的我,听完这番话,第一反应是:嗯,熟悉的“公关语言”味儿又来了。
一,华为电机真的比理想电机强?
从技术上讲,理想在L系列后电机上用的是200kW的常规永磁同步电机,不算特别亮眼,但也不算差。这个功率水平在行业中非常常见,蔚来ES6、小鹏G9甚至比亚迪的很多车型也都在这个区间。汤靖说这是“常规电机”,没毛病。
关键是理想的后电机原本就是开放多供应商策略。这次用了华为的,未来也可能用汇川或者精进的,甚至还留了话说“它们后电机是可互换的”。说白了,谁便宜、谁稳定、谁能供得上,就用谁。理想这逻辑其实并不复杂,也不新鲜。零部件多家供应是整车厂的常规操作,避免“卡脖子”是硬逻辑。
但我想强调一点:在新能源行业,用谁的电机不是面子问题,而是账本问题。
别看现在大家都在宣传自研,但真正自研电驱系统的车企,少得可怜。理想在前五合一电机上确实下了血本,这个模块涉及电控、电机、减速器、控制器高度集成,技术含量高,良率低,研发周期长。如果理想能把这块吃透,那才是真正的“技术护城河”。
后电机呢?只要功率匹配、接口标准化、控制逻辑统一,就没必要事事自己来。那反而是资源浪费。
二,“用华为”是一种信号,而不是“凑合用用”
有人会觉得,用华为电机是不是理想妥协了?从我的角度看,反而是一种产业信号。
理想从一开始就是“组装派”,主打系统集成优势,而不是技术堆料极限。他们不会像华为那样所有核心零部件都自己搞,也不像小米那样靠“科技感”去卷概念。理想更像是一个To C的产品经理,知道用户需要什么,然后整合资源提供“好用”的整体体验。
所以这次选择华为,说明什么?说明华为的电机在质量、成本、供货能力上,已经达到了整车厂愿意批量采购的水准。而且,理想敢用,也是在替消费者试水。毕竟,消费者不关心你是不是自研,开起来爽不爽、坏不坏、售后跟不跟得上,才是核心。
说个我自己的体验:我试驾过搭载华为电机的阿维塔11,调校确实细腻,中段加速很线性,没有一脚下去就“蹿”的感觉,这对于家庭用户是友好的。如果理想L7/L8把这个调性拿捏好了,谁还管你电机是哪家的?
三、小结:不“神化”,也别“污名化”
最后,我想说的是,这件事不能简单地往两个极端走。一方面,别因为用了华为电机就说理想“没技术”,理想前驱自研电机确实值得肯定;但另一方面,也别过度“神化”这个决定,这只是一次理性商业选择而已,符合整车企业的成本-性能平衡逻辑。
更重要的是,未来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已经不止是“谁电机更牛”,而是谁能把全链路协同能力做到极致——从整车架构到软件算法,从芯片兼容到热管理系统优化,电机只是其中一个点。
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,真正需要在意的是:你花四五十万买的L7,是不是值这个价?用起来稳不稳?三年后是不是还值钱?这些问题,才值得我们持续关注。
配资网首页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